所谓识脉者,如滑伯仁之《诊家枢要》曰∶浮,不沉也;沉,不浮也。《灵枢经》曰∶八风之邪,皆从其虚之乡来,乃能病患。
牢、长、促、数之为阳;虚、短、结、代、动、细之为阴。故蚌蛤之肉皆主清凉,在外之壳,又能燥湿,是一物而有水火寒热之分焉。
六元正纪大论》曰∶无失天信,无逆气宜。 腑病欲得寒,掀衣气粗,又欲见人者为阳。
盖胃为阳,脾为阴,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,胃强脾弱,则阳与阴绝矣,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,则水饮作矣,故用术以补脾,用枳以抑胃。 万物各有自然之性,凡病自有当然之理,即物以穷其性,即病以求其理,得其性理,豁然贯通,则天地所生之万物,人生所患之百病,皆归一致矣。
抑尝论之邪气为病,各有其候,治之之法,各有其要,亦岂止于一端而已。骨蒸保真汤方好,参归芍当归草。
凡舌见白色而滑润,属肺阳虚气弱者,补中益气合参附汤主之。)如此分别,则为阴为阳,谁实谁虚,显然可见,更何似阴似阳之疑,以致重阴重阳之误,贻人夭殃耶?